現在,展覽業、會議業已成為頗具活力的朝陽產業,它不但能帶動房地產業、賓館業、旅游業等相關產業蓬勃發展,還能成為城市經濟的一個重要支柱。會展經濟已成為經濟生活的晴雨表,經濟越發達,會展活動就越豐富多彩。
從剛剛結束的2001年國際展覽和會議展示會上傳來消息,有經濟發展"助推器"之稱的會展業今后將成為中國的朝陽產業。
其實,近年來,在各大城市召開的國際會議和展覽會此起彼伏,數量和規模不斷擴大,已經構成了初具規模的會展經濟。
所謂會展經濟,就是通過舉辦各種形式的會議和展覽展銷,能帶來直接或間接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的一種經濟現象和經濟行為。事實上,一次國際會議或展覽會不僅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,還能帶來無法估價的社會效益,這些社會效益有的是立竿見影的,而更多的是潛移默化、逐步發揮作用的。
展覽會能起到推廣和展示新技術、新產品、新工藝的作用,能傳播信息、知識、觀念,促進國外與國內、政府與企業、企業與企業、企業與消費者以及社會各主體之間的溝通與交流。
展覽會還能促進經濟貿易合作,起到樹立企業形象、展示產品品牌的廣告作用,并為企業走出去、引進來開辟通道。
展覽會像個T型臺,所有參展的企業都是模特,大企業的老總上臺演講,中等企業設置展臺,分送展品和宣傳品,小企業雖然上不了臺,但在臺下觀摩,不但學會了模特的貓步,也找到了上臺的入口。
另外,展覽會若能與高級研討會、業務洽談會、技術成果拍賣會、人才交流會等成套舉辦,那么所起到的作用更是綜合性的、全方位的。它不但能使人流、物流、資金流當場落到實處,還能推動知識更新、觀念轉型。
“如果在我這個城市開一個國際會議,就好比有一架飛機在我們頭頂上撒美元。”
去年6月規模盛大的北京國際車展令人難以忘懷,同時也給會展經濟以最好的注釋。這次展覽給北京帶來數以億計的各項收益。酒店、餐飲、交通、零售、廣告、印刷、旅游等行業都從中受益匪淺。業內人士說,參加車展的國外和香港、臺灣企業近三百家,如果每家企業來10個人,每人每天餐飲住宿花銷100美元,展期加上展前準備和撤展按10天計算,僅此一項就超過300萬美元。而實際上有的企業來人更多,如德國奧迪公司連布置展臺的設計施工人員都來自德國。
再加上國內近700家參展企業絕大部分來自外地,約40萬觀眾有三成是外地觀眾。這些人在北京的住宿、吃飯、交通消費也不是一個小數。據有關人員估計,此次展覽會的組織者參展總營業額高達8400萬元人民幣,門票收入也可超過300萬元。
會展產業所帶來的收益,誠為壯觀!